2009年8月24日 星期一

QUICKIES – the Future of Sticky Notes

Pranav Mistry
MIT Media Lab
20 Ames Street
Cambridge, MA 02139 USA
pranav@media.mit.edu

本文提出"QUICKIES",試圖在二十世紀數位時代中帶來有用的發明:隨處存在的便利貼。"QUICKIES"透過使用便利貼的軌跡註記到手機、數位日曆、行事曆、電子郵件和即時訊息中。研究如何讓人工智慧(AI)、自然語言處理(NLP)、RFID和墨水辨識技術的使用提高找出實體便利貼,並增加作為數位世界輸入/輸出介面傳送提示和訊息。



QUICKIES-被擴增的便利貼

"QUICKIES"系統擴增熟悉和隨處存在的實體便利貼當成在數位資訊世界的輸入/輸出介面。

1. QUICKIES系統在適當的時候提醒使用者或是代替使用者記錄事性。當使用者為與朋友的一個會議寫下提示。在會議前15分鐘,她收到一則手機簡訊提醒她關於會議。
2. QUICKIES系統中,便利貼不只是輸入,還是搜尋介面。用者在便利貼上寫下"Dr. Smith的地址"跟隨一個"?"。一台小型掌上輸出機從使用者電腦的地址簿中複製Dr. Smith的地址並具有GPS的導航功能。
3. QUICKIES提供"findability"。每一個QUICKIES背面都是一個獨特的RFID標記,使它能在家或辦公室內被定位,所以使用者可以使用實體便利貼去標記財產或文件並且以後能找出那個標記。
4. 電腦程式也提供使用者創造標記時與RFID過去曾經標記過的所有不同地點。
在working prototype的製作中,使用可買得到的數位筆,使用超音波掃描截取筆在便利貼表面的動作。手寫的註記圖像或筆觸轉換被存放在電腦中提供作為存檔使用。本文根據NLP和ConceptNet引擎,透過標記數據庫的上下文訊息,電腦程式對使用者的內容將有理解以提供使用者提示、警告等訊息。

我覺得這套QUICKIES除了目前作為數位標記存檔和提示功能外,在搜尋上將有更好的應用,例如提供不會使用鍵盤的銀髮族一個接觸使用電腦的機會以及尋找回憶的照片或文件。

References
[1] Mistry, P., and Maes, P. Intelligent Sticky Notes that can be Searched, Located and can Send Reminders and Messages.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User Interfaces (IUI2008), ACM Press (2008), 425-426.

[2] Mistry, P., and Maes. P. Quickies: Intelligent Sticky Notes. Proceedings of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Environments (IE08). Seattle, USA. 2008

2009年8月16日 星期日

Sharing Digital Photographs in the Home by Tagging Memorabilia

家庭中,數位照片缺少容易分享的排序和分享機會,且從電腦瀏覽照片很不方便且擁擠。文中根據RFID設計記念品讓人快速連結照片促進分享。記念品會觸發記憶而被當成社交工具,藉由記念品放在螢幕前講故事,照片會顯示在螢幕上。將攜帶式設備放在記念品前,也能顯示照片,且可選擇照片轉移到螢幕上方便瀏覽。



在家庭中 ,數位照片缺少容易分享的排列順序和與人分享的機會,而且在電腦螢幕中瀏覽照片是不方便且擁擠的方式。

文中根據RFID的技術設計記念品使人們可以很快的從實體記念品中連結數位照片來促進家庭分享他們的照片。這些記念品會觸發人們的記憶和被當成社交工具;人們可以藉由將記念品移到螢幕前講述關於他們的故事,照片會立刻被連結顯示到螢幕上。

人們也可以帶著攜帶式設備到記念品前,照片也會呈現在設備上。透過選擇和省略,人們也可以把照片從攜帶式設備轉移到大螢幕上方便瀏覽。

這篇PAPER主要是利用RFID技術將數位照片與記念品做簡單的連結功能,不需透過個人電腦呈現在大螢幕上,方便家庭能隨時且方便得到一個分享的平台。

在最近密集的思考記念品與照片分享的方式後,回過頭來看到這篇PAPER時,發現這種以記念品分類照片可能是一個很簡單又有效率的方法。雖然在表現上可能加上某些儀式性的行為或考慮更多像遠端分享的情境,但類似這樣簡單分類照片的方式或許可以作為未來參考的方向。


CHI 2009, April 4 – 9, 2009, Boston, MA, USA ACM

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

西元3000年影響世界的100人

摘要:
西元3000年,是什麼樣的世界?

本書的作者將自己設定為未來人,以陳述歷史人物的方式敘述過去及未來,他從多個面相如醫學、數學、政治、藝術、宗教、物理科學建構未來的情境。

作者擁有數學、天文、物理、電腦科學及法學背景,對於這些領域皆有深入的了解,曾著作過"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100人"。



對於想像未來的情境,對我們來說實在有點辛苦:除了對於科技發展需要了解之外,社會、醫學、文化驅勢也是影響未來的闗鍵因素。在搜索一些不同對於未來描繪的書中,本書是目前我認為最有說服力的書,雖然他採人物簡述方式慢慢拼湊出簡史及未來的軌跡,但剖有根據和推理足以說服觀眾。當然其中有多達55位是作者想像中的未來出現之人物,不見得完全符合實際情況,我們可以將本書視為自己想像中未來的藍圖參考,用於設計中的輔助資訊。

在書中提到的百人當中,屬於未來的影響事蹟東方人占了半數,不難想像東方文明、科技及人材的掘起,足以影響整個世界。另外,書中拋出幾個令人感興趣的議題,像是"擬態永生"、"洗腦機器"、"葛氏(變性)手術"、"五感強化"、"太空殖民地"、"五感強化"、"念力系統"等,每個議題都可衍伸出許多可以拿出來探討及設計參考的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西元3000年影響世界的100人"當中提到了45位歷史人物。除了是輔助預測未來的重要依據之外,也提醒讀者有些事情是到了未來依舊不會改變的事,像是物理和天文學中的定律和法家思想延續出的規範,到未來還是會存在。

作者對於未來做了多方面研究及預測,但我認為沒有從人類學和環境的角度觀察及考慮到未來我們身處的環境和行為這方面發展,像是完全從文字資料中去推測未來的事件。從書中參考應用在設計的同時,應該加入更多從自身觀察和發現慢慢修正"真正的未來"。